媒体:以打假牟利行不通了 危害不可小觑
媒体:以打假牟利行不通了 危害不可小觑
职业打假人这一群体让商家感到无奈,监管机构头疼,公众虽不太了解他们,却常在热点话题中看到其踪迹。例如,网络红人“铁头”因涉嫌敲诈勒索被警方调查,以及知名打假人士王海与主播辛巴之间围绕“糖水燕窝”的争议,都吸引了大量关注。还有一个极端例子是,某人在上海一年内举报了1372家餐馆的“无证拍黄瓜”,并提出高额索赔,这种行为被媒体描述为“职业索赔的疯狂”。
为了应对职业打假人团队化、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,市场监管总局最近发布了《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(2024年版)》,明确提出要合理规范职业索赔行为。这显示出监管层面已开始区分正常索赔与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打假,并着手加强管理。
职业打假人借打假之名行牟利之实,对商业环境有不良影响,其危害不容忽视,已到了必须依法治理的地步。以往难以管理,主要是因为界限模糊。有的观点认为他们是市场的“清理者”,不论动机如何,客观上促进了市场监督;另一些声音则称其为“麻烦制造者”,过度放大产品过期、标签错误等问题,并过度使用投诉、举报等手段,占用了大量的行政和司法资源。
当前,监管机构明确了需要规制的是那些利用投诉举报谋取不当利益、侵犯商家权益、扰乱市场秩序的职业索赔行为,并要求严格审查、审慎立案,解决了是否应该管理的问题,下一步是制定具体的执行指导,解决如何管理的问题。
职业打假人往往精通相关法律法规,有时比基层执法者更熟悉法律条文。他们能捕捉商家在合规上的疏漏,提出的赔偿要求虽然看似夸张,但往往基于商家未能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、质量法、广告法等。这使得基层执法时面临两难,既要考虑处罚的适当性,又要坚持执法必严的原则。
新举措包括发布首违不罚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的清单,以及明确标签瑕疵等不适用于惩罚性赔偿,这些措施为基层执法提供了明确依据,减少了职业打假人的牟利空间。
尤为重要的是,对于采用非法手段如调包、篡改商品日期来索取赔偿或进行敲诈勒索的职业打假人,新举措明确不适用惩罚性赔偿,并将其移交给公安机关处理,情节严重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,有效堵塞了仅打假而不承担责任的漏洞。
规范职业打假并不意味着排斥社会监督。监管机构鼓励“吹哨人”制度,畅通举报渠道,并通过惩罚性赔偿鼓励对严重违法行为的社会监督。有的职业打假人若能转而成为合法的社会监督力量,或许能发挥更大的正面作用。此外,相关部门还设置了高额举报奖励,鼓励公众参与监督。
免责声明:本文章由会员“极目新闻”发布如果文章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